您好,欢迎来到 华夏茶苑网

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文化居 > > 正文

今日寒露,人间清秋

  

1


       今日,寒露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,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在每年公历10月7日-9日交节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,吴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意思是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,地面的晨露冷,快要凝结了。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。“寒露”节气之后,热气消退,寒气渐生,天气渐转寒,常言道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。


2


3


        随着寒气增长,万物逐渐萧落,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,以确保体内的生理平衡。这时饮茶应以滋阴润燥、润肺生津、健脾益胃为宜。

  

     寒露适宜茶品:

       白茶


      白茶素有“一年为茶,三年为药,七年为宝”之称,老白茶,少了寒凉,多了平和,香气与滋味都会愈加饱满。寒露喝老白茶正当令,既除体热又生津液,既有绿茶之清香,又有红茶之醇厚。老白茶属于陈茶,耐泡型。根据自身需求,在冲泡两三次后再将适量的茶叶和沸水一起放入壶中,小火慢熬十分钟,茶汤的甘甜出乎意料。如果有觉得只喝茶太单调的朋友们,可以在煮老白茶的过程中放入几颗红枣慢煮,别有一番滋味。老白茶的醇厚温润,加上红枣绵糯饱满,茶汤里伴随着红枣的甜味,一方面提升了茶的香气,另一方面还有健胃补血的功效。白茶有去火清燥之效,而红枣补气,二者结合,性温热,滋胃气,体暖而御寒,正是适合寒露的养生茶饮。


4


5


       菊花茶

       每个季节都有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。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,是菊花的月份。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,菊花是反季节的花,越是霜寒露重,越是开得艳丽。寒露三候中的“菊始黄华”,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。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,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。

  菊花茶,是一种以菊花为原料制成的花草茶。菊花茶经过鲜花采摘、阴干、生晒蒸晒、烘培等工序制作而成。据古籍记载,菊花味甘苦,性微寒,有散风清热、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。


6


7



       武夷岩茶


       武夷岩茶是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的乌龙茶,武夷山地区的乌龙茶,属于半发酵青茶类。武夷岩茶因生自绝壁岩谷之中,有“岩岩有茶,非岩不茶”之说,故为至阳之茶,性温,味辛、甘。正常工艺炭火烘焙的岩茶是可以长期存放的,经过陈放的老岩茶自然转化出一种独特的药酸味,俗称“武夷酸”。岩茶存放五年后,会出现微酸的味道,存放十五年后会出现酸的顶点,所以年份老岩茶的味道又多了一道“酸”,其味辛、酸、甘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中有以辛散之,以酸收之,以甘缓之的论述。酸甘化阴,可泻里热、养阴血,与辛甘合之,具有双向调节作用。故老岩茶是具有中正平和之气的茶。


8


9


       清初周亮工《闽茶曲》中写到:“雨前虽好但嫌新,火气难除莫近唇。藏得深红三倍价,家家卖弄隔年陈。”口口相传至今的诗句,生动描写了人们品饮陈茶的习惯。

      红茶,陈年熟普,春季所产铁观音与台湾乌龙茶也都适合饮用。


10


       寒露气候渐冷,日照减少,风起叶落,心中难免凄凉感,悲秋情绪油然而生。所以要保持良好心态,宣泄积郁之情,培养乐观豁达之心。

 

  宜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,外出观赏风景,可使忧郁愁烦顿消,喜悦溢于言表,令人心旷神怡,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。


11


12



      中医认为,寒露的最大特点是“燥”邪当令,且属“凉燥”。而燥邪最容易伤肺胃。秋季凉爽之时,人们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调整。每到气候变冷之时,人们睡眠时间增多,患脑血栓病人就会增加。

 

 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早卧以顺应阴精收藏,早起以顺应阳气舒达,为避免血栓形成,应顺应节气,分时调养,确保健康。


13


14


      寒露饮食养生,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、镁、钙丰富的食物,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。应防止进食过饱,晚餐以八成饱为宜,晨起喝杯白开水,冲淡血液;日间多喝淡茶,保护心脏。应在平衡膳食基础上,适当多食甘、淡滋润食品,既补脾胃,又养肺润肠,亦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。


15


       水果有梨、柿、香蕉等,蔬菜有胡萝卜、冬瓜、藕、银耳等及豆类、菌类、海带、紫菜等。早餐应吃温食,最好喝热粥,粳米、糯米有极好健脾胃、补中气作用,甘蔗粥、玉竹粥、沙参粥、生地粥、黄精粥等都是养胃佳品。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多吃红枣、莲子、山药、鸭、鱼、肉等食品。


16



“空庭得秋长漫漫,寒露入暮愁衣单。”


  秋深了,记得加衣裳。


17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华夏茶苑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华夏茶苑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"来源:华夏茶苑网"。
2、为了传递更多信息,本网会转载其他媒体的作品,并在“来源”处标明转载稿件媒体名称。
3、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删除,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,电话:0931-7897348 或者联系电子邮件:2721978189@qq.com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更正。
4、本站转载文章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,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相关文章



友情链接